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随笔随笔

鲶鱼的介绍(形态特征,分布范围,栖息环境)

捷熙2023-01-16 18:41:45随笔已有人查阅

导读鲶(拉丁学名:Clarias fuscus),别名胡子鲇、塘鲺、磹鲥、塘角、塘虱、土虱、土杀鱼、过山鳅、鬍鯰、涂虱鱼等。胡子鲶身体呈长形,后部侧扁,体重一般为50~250克,体长一般为13.5~35厘米。

鲶(拉丁学名:Clarias fuscus),别名胡子鲇、塘鲺、磹鲥、塘角、塘虱、土虱、土杀鱼、过山鳅、鬍鯰、涂虱鱼等。胡子鲶身体呈长形,后部侧扁,体重一般为50~250克,体长一般为13.5~35厘米。体表光滑无鳞,富有粘液。体内无鳔,肛门在前,生殖孔在后。其体色一般呈棕黄色或者灰褐色,部分个体呈褐黑色。背部有大片浅的虫蚀状斑纹,腹部色浅呈淡灰色或白色,体侧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小斑点。
胡子鲶主要分布在亚洲、夏威夷群岛,包括中国、越南等,其中胡子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如广东、广西、台湾等。胡子鲶一般生活在池塘、沟渠、水坑、稻沟及水流缓慢而水草茂盛的小河流中。适应能力很强,也能生存于一般鱼类所不能生存的低氧或浅水或污染的水域中,且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
胡子鲶肉质细嫩,营养价值高,既有食用的价值,同时可作为药膳起到滋补作用。胡子鲶在202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形态特征
胡子鲶身体呈长形,有侧线,后部侧扁,体重一般为50~250克,体长一般为13.5~35厘米。体表光滑无鳞,富有粘液。头部平扁而宽,呈楔形,吻宽而圆钝。眼细小,侧上位,眼间隔宽而平。口大呈弧形,上颌略突出于下颌,上、下颌有绒毛状牙,下颌齿带中央有断裂。须4对,很发达,口角须最长,鼻须和下颌须稍短。前后鼻孔相隔较远,前鼻孔呈短管状,后鼻孔呈圆孔状,位于眼的前上方。鳃孔大,在鳃腔内有树枝状辅助呼吸器官,鳃耙细长。
胡子鲶的背鳍很长,无骨质硬刺,鳍条隐于皮膜内。臀鳍长,但短于背鳍,无硬刺。胸鳍小,有一根硬刺,硬刺前缘粗糙,后缘具钝锯齿。腹鳍小,无硬刺。尾鳍呈圆形,不与背鳍、臀鳍相连。
胡子鲶体内无鳔,肛门在前,生殖孔在后。其体色一般呈棕黄色或者灰褐色,部分个体呈褐黑色。背部有大片浅的虫蚀状斑纹,腹部色浅呈淡灰色或白色,体侧有一些不规则的白色小斑点。
胡子鲶的雌雄性在体形、腹部的丰满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成熟的胡子鲶雌鱼体形丰满,腹部膨大、松软,吻长而略尖,体表多粘液而有光滑的感觉,胸鳍圆而短;雄鱼吻宽而短,体表粘液少而有粗糙感,胸鳍稍长。此外,胡子鲶雌鱼和雄鱼的最大差异在于外生殖突的形态。雌鱼的外生殖突呈短圆突形,后缘游离度小,充血呈浅红色,泄殖孔位于生殖突的中央偏后处,生殖突呈长椭圆形,没有明显的黑色素集生。雄鱼的外生殖突颇长,呈三角形的突状,末端尖细,后缘游离度大,常呈白色或淡黄色,生殖时呈浅红色,泄殖孔位于最末端,为小的圆孔状,四周有黑色素细胞集中围成黑点状。
分布范围
胡子鲶主要分布在亚洲,包括中国、越南、日本等,以及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其中分布在美国的夏威夷群岛和日本的胡子鲶是作为外来物种引入的。
胡子鲶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南方地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其中广东、福建等省份分布较多。
栖息环境
胡子鲶为热带、亚热带小型鱼类,其适应温度为10~34摄氏度。常常生活在池塘、沟渠、水坑、稻沟及水流缓慢而水草茂盛的小河流中。胡子鲶的鳃腔内具有树枝状或者珊瑚状的鰓上呼吸辅助器官——“塘虱花”和皮肤呼吸作用,所以能够生存于一般鱼类所不能生存的低氧、浅水和污染的水域中,且离水后存活时间较长。胡子鲶对水体中的盐度和酸碱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盐度为0~25‰,pH值为5~8.5的范围内均能正常生活。

本文标签:

很赞哦! ()

留言与评论 (共有 条评论)
验证码:

相关标签